上海都市网(shanghaisq.com)都市新闻报道
牂牁江大桥作为首座纯贵州造的悬索桥,其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以下是具体的突破点:
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自主研发了2米×4米贝雷片超大跨径支架系统,这一创新一举打破了传统321贝雷支架系统跨度限制的瓶颈。这一支架系统的应用,成功解决了横梁超大跨径支架搭设施工的一大难点。
为了克服传统大跨径钢梁顶推施工速度慢的难题,大桥建设者们首创了中大跨径钢混组合梁斜拉扣挂顶推施工技术施工工艺。这一工艺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获得了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结构工程类金奖。
牂牁江大桥的主缆索股总长6.91万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1.7圈。在制作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下料制造精度控制、焊接变形控制等方式,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此外,他们还首次使用了1960级镀锌铝稀土合金密封吊索,这种吊索的强度和耐腐蚀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过程中,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温控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手机实时监测浇筑温度,并能控制冷水管道里水的流速以控制浇筑温度,有效地避免了因水温温差引起的质量问题。
在吊装过程中,项目建设团队采用了吊装能力达300吨的智能化缆索吊装系统进行吊装,并对靠塔侧平台节段实施预偏。这种精细化的操作,确保了梁段吊装作业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坚持走绿色智能发展道路,提升了大桥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制造水平。他们在保障工期节点的同时,也注重环保,为贵州桥梁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通过这些技术突破,牂牁江大桥不仅成为了贵州的第一座自主投资、施工,并使用贵州建材的自主品牌大桥,也为后续的桥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
团长:
常建国(中华新闻社社长、西安市侨联副主席)
副团长:
王群(华人世界网总编辑、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 黄光宇(澳门红刊杂志、出版社负责人)
成员:
梁玲(共工新闻社副社长、采访团秘书长)|蔡紫峰(资深华文媒体人)|熊宇(大众新闻报社社长)|骆闻(资深媒体人)|陈杰(共鸣新闻总编辑)|钮则坚(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许衙评(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周浩宇(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许卫平(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赵韦(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李远方(资深华文媒体人)|刘伟(中视快报网负责人)|薛迅(曙光通讯社社长)|武跃先(澳门都市报总编辑)|雷挺(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
上海都市网官网www.shanghaisq.com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小沪 于 2024-04-30 19:22:29发表在上海都市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
上海都市网本文链接: http://dushi.shanghaisq.com/url/2769.html
上一篇
社区社会组织合作案例
下一篇
大连舞厅火灾原因